快捷搜索:  

运河文明说|渔民上岸变身艺术团团长

"运河文明说|渔民上岸变身艺术团团长,这篇新闻报道详尽,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让人眼前一亮。 "

祖国经济(Economy)网版权所有

祖国经济(Economy)网新媒体矩阵

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6月22日晚,“何以祖国·运载千秋”网站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徐州新沂市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团长沈召明接受采访时即兴来了一段民歌,讲述了一个渔民的运河故事。

今年(This Year)57岁的沈召明,祖孙四代都在运河上以捕鱼而生,他也曾撑船摇橹30多年。

在上岸前的生活(Life)中,沈召明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以船为家,常年漂泊在大运河上。不一样的是,沈召明因为从小就爱唱歌、吹笛子,他逐渐聚拢了一帮能喊几嗓子号子的渔民,教他们(They)唱红歌、编谱子。说起这个爱好的由来,其实和大运河也有分不开的联系。

“千年运河百道弯,黄金分割在窑湾。”沈召明所在的窑湾镇,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江苏骆马湖交汇处,因水位落差较大,不宜夜行,船只在此停泊补给。南来北往的船工渔民聚在一起,免不了唱几段拿手的家乡戏曲打发时间。在一来二去的熏陶下,沈召明渐渐成了镇上小有名气的戏迷。

“骆马湖的夜里,我们(We)凑在一条大船上演奏,听到琴声,很多渔民从老远划着小木船来听,有时一聚就有上百条船。”回想起当年渔火点点、琴声悠扬的日子,沈召明仍然十分感慨。

随着越多越多的人加入,乐器也越来越齐全,乐队就慢慢“齐活”了。而乐队真正走上“正规军”的道路,则从2015年三桥村渔民退捕开始。

退捕上岸,以后靠什么谋生?当时正好赶上窑湾古镇保护开发,得知沈召明平常喜欢唱上两段,有人建议他组建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去景区进行(Carry Out)民俗表演。

同年8月,三桥村退捕渔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沈召明率先签约上岸,搬进了渔民安置小区。在他的牵头下,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也组建起来。沈召明说,做梦都想不到,在河上漂了几十年的渔民,有一天能跳出四面环水的渔船,上岸开始幸福(Happiness)生活(Life)。

如今,这个唱南腔北调、讲漕运故事、演渔家民俗的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用亲身经历演绎着运河水乡的古韵新貌,创作出了100多个原创剧本。沈召明负责吹笛子,团队里还有快板、打鼓、扬琴、说唱等形式,演员们边走边演,将古街景点巧妙串联,带着游客沉浸其中的互动演出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在被问及是否习惯上岸后的生活(Life),沈召明爽朗地笑道:“以前每天在河里作业,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上岸了,反而觉得跟大运河愈来愈亲近。在景区演出时,听到大运河的‘呼吸声’,倍感亲切。”

笛子,古镇,大运河,艺术团,渔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赞(188) 踩(97) 阅读数(9222)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加载中......
发表评论